让自身免疫病药物销量能够紧随肿瘤药物其后的核心原因的其实只有一个——无药可医。无法被根治的特点让患者对自身免疫病药物有极强的用药意愿和极长的用药周期,除了一些基因疗法能针对的病种,大多数治疗药物都有可能在接下来陪伴患者一生。从药企的角度来讲,这使得自身免疫赛道展现出良好的市场前景。
由8000万中国自免患者撑起的、在未来国内有望突破百亿级别的市场,背后到底有什么特点?
如果做一个简单的类比,上述传统药物类似于肿瘤治疗领域的“放/化疗”,如今的生物药便和靶向杀伤肿瘤类似,能从底层机理层面去干预免疫调控,起到更好的疗效。
不过,并不是说靶向药一出来,就完全没有传统抗炎药物的空间。比如,甲氨蝶呤直到如今都是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一线用药,再比如,艾拉莫徳、芬戈莫德等和传统DMARDs一样起“泛抑制”作用的品类也是这两年出来的“重磅创新药”。
不过,自免领域目前已被探知且能成药的机理以及靶点,相比自免的疾病种类还差的很远,很多疾病目前仍无药可治。
但和癌细胞不一样的是,癌细胞杀完后,影像学上CR后,处理得当可以达到治愈的效果。但自身免疫类疾病是人体本身免疫调节出了问题,人不能没有免疫功能,从具体的靶点上做完免疫抑制后,一旦停药,自免疾病会再起。这也是自免类疾病需要终身治疗的原因。
而正因为这种“终身治疗”,和晚期肿瘤只追求OS的目标不一样,自免类药物对安全性的要求和肿瘤药不在一个数量级。
过去几年,自免类药物成就了不少MNC药企新一轮的增长曲线,比如强生的乌司奴单抗、英夫利昔单抗以及古塞奇尤单抗,成了新时代的“三驾马车”;艾伯维就更不用说了,除了阿达木,瑞莎珠单抗和乌帕替尼也在继续发力;诺华的销售主力除了诺欣妥外都是自免药物;赛诺菲,在度普利尤单抗上尝到甜头后,继续大力加码自免布局,于今年3月份29亿美元收购自免双创公司Provention Bio……
国内市场来看,在国内肿瘤市场日渐式微之后,自免类药物的开发不得不提上日程。
其中,康方生物在IL-12/23(AK101)、IL-17A(AK111)、IL-4Ra(AK120)等靶点药物均走进了临床阶段,其中属101进度最快,在银屑病适应证已经递交了NDA。
荣昌生物有一款靶向BlyS/APRIL(B细胞)的融合蛋白泰它西普,已经拿到系统性红斑狼疮的适应证并进入医保,类风关和IgA肾病的适应证也都做到了关键临床;
恒瑞子公司瑞石的Jak 1抑制剂,有口服和软膏两款,其中前者已经在走上市流程,此外还有SHR1314(IL-17A)处于临床二期,SHR1703(IL-5)和SHR1819(IL-4R)处于临床早期;
云顶新耀和先声,发力方向都是传统抗炎以及激素类药物;和铂和再鼎分别引进了一款FcRn分子,前者提交完NDA,后者在前不久刚上市;君实除了阿达木的类似药之外,也布局了IL-17A和BlyS两个抗体药;三生除了依西那普生物类似药之外,也布局了IL-17、IL-5、IL-4R以及IL-1β等产品,但多为早期临床。
准上市公司荃信生物在IL类靶点几乎做到了全覆盖,其中最快的是IL-12/23产品,在中重度斑块型银屑病适应证已经走到三期,并于2020年和华东医药合作,商业化提前做了布局。目前公司已在港交所提交了招股书。
无论如何,自免领域在全球取得的荣光在国内还远未绽放。和肿瘤那种纯粹为了进度而赶的情况不一样的是,自免因其临床特性,对研发以及临床团队的综合素质要求也更高,相比之前的创新药,自免领域的泡沫要少很多。
而另一边,国内的支付环境和创新药供给侧都在一步步趋于成熟。自免类产品走向舞台重要,即使技术和资本的密度起来了,某种程度上也是时代把它一步步往前推上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