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行业动态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行业动态
千亿美元市场王者更替?
发布时间:2023-07-24 17:32 阅读次数:680
分享
全世界都在问,到哪里去找持续高景气行业?

我们已看见生成式AI释放的巨大市场空间,同样的逻辑,随着技术进步,基因测序行业成本降速超越摩尔定律,驱动广泛的应用场景打开,千亿美元级市场正在被唤醒。

高景气使得各路资本、创业企业开始躁动,引爆一场测序技术代际之争,新入场者大力渲染第四代测序技术(纳米孔测序)比第二代测序技术(NGS,高通量测序)更先进的观点。这是一种商业策略,营造后来居上的假象,以此吸引资本与公众的关注度。

其实,测序只有技术路线和适用场景的差异,不存在一二三四代的代际划分,也没有严格的替代关系。纳米孔测序与高通量测序(NGS)各有优劣,是一种平行竞争的关系。

正是多种技术路线并行促进共同进化,使基因测序蛋糕做得更大。NGS当前占据接近80%市场份额,随着技术边界拓宽,仍将长期保持主流地位。纳米孔测序应用场景目前主要在科研方向,从实验室到产品化还有长路要走,中短期不具备与高通量、低成本、大规模应用的NGS的一战之力。

国产测序仪争奇斗艳

基因测序涉及国家安全,在原本最有可能卡脖子的领域,幸好国产崛起。

基因测序仪技术门槛高耸,一度呈寡头垄断格局,2019年,Illumina、Thermo Fisher在全球的市场份额合计达到87.7%。

这意味着一旦测序仪、配套试剂进口被管制或者产品提价,将对国内基因测序行业产生较大的冲击。

不过,这种局面不会出现了。2022年,华大智造在中国测序设备市场份额(按当年新增销售台数计算)达39%,超过Illumina。

2023年2月20日,国际顶刊《nature》杂志在一篇文章中介绍当下国际基因测序设备行业的分布情况,其中被提及的唯一一家中国基因测序设备企业华大智造,是目前市场上全球唯二产品能够覆盖高中低不同通量的公司之一,具备全球竞争力。

华大智造核心产品不仅能够比肩Illumina同级产品,并在部分关键指标上领先。2022年9月,Illumina发布突破性新产品NovaSeq X系列,而华大智造已分别在2018年和2020年发布针对高通量测序客户需求的仪器DNBSEQ-T7和DNBSEQ-T10ⅹ4。DNBSEQ-T10ⅹ4的日通量高达17-18Tb,远高于NovaSeq X系列产品。同时,DNBSEQ-T7平台针对数据交付实效性要求高的客户,在同样产出6T的通量水平下,比NovaSeq X系列产品速度更快。

今年2月,华大智造重磅发布超高通量测序仪DNBSEQ-T20ⅹ2,该产品同时刷新了业内通量和单例成本纪录。根据官网介绍,DNBSEQ-T20×2单次运行通量为常规超高通量测序仪的4.5倍到7倍,每年可完成高达 5 万人全基因组测序,且单个人全基因组测序成本降至低于 100 美元。

随着整个市场、技术和供应链的成熟,特别是国内核心部件,如精密位移台、光学部件和芯片技术的发展,国产纳米孔测序仪新晋厂商相继涌现。

国产测序仪开始争奇斗艳。一些带有商业目的的论调被放大并充斥市场,比如强行划分测序技术的一二三四代,比如强调四代完爆二代三代测序、三代完爆二代一代测序,让大家误以为代际之间是替代关系。

事实上,国产纳米孔测序仪虽可以实现超高读长,达到10kb 到数百kb(千碱基对),但由于成本与准确率上仍存在不足,目前还未实现大规模商业化应用普及,而且在专利上需要突破的阻碍还很多。即便是全球纳米孔测序仪龙头Oxford Nanopore(ONT),优势在于读长更长,但其单个碱基错误率在 1~10%左右,也高于高通量测序技术。


代际划分不科学
测序技术路线分为四种,而不是四代的迭代关系。第一种是Sanger法,具备较长读长和较高准确率,但通量低、成本高;第二种是NGS,也就是高通量测序,也称大规模并行测序,高通量、高准确性,成本快速下降;第三种是PacBio测序(单分子荧光测序),准确率高,超长读长,但测序价格高企,应用范围受限;第四种是纳米孔测序,2014年,ONT的首款商用设备MinION(便携式测序仪)诞生,凭借U盘式、超长读长、实时结果、按需测序的特点受到市场关注。

按出现的先后顺序强行以一二三四的代际进行划分,与四种技术路线并行存在、各有优劣的现实不符,有误导之嫌,特别是NGS与纳米孔测序属于竞争关系,而不是替代关系。

纳米孔测序与NGS最直观的差别,在于分别是长读长测序、短读长测序,可用打靶来解读。

长读长模式:在1000米的距离上按照直线布置10个靶子,用狙击枪一枪射穿10个靶子,但10个靶子不在一条直线上时,将出现精度错误。

短读长模式:在100米的距离上横向布置10个靶子,10个人用冲锋枪分别射击,也是合计射击1000米,也照样都中靶。

而且冲锋枪一个弹夹可能比狙击枪一发子弹还便宜。

长读长与短读长,究竟哪个厉害?还是要看应用场景。

以PacBio/ONT为代表的长读长测序,在成本和精度上,与NGS还存在着较大差距。ONT的Simplex测序精度仍然在Q20(错误率1%)挣扎,价格依然在400-600美元/genome以上,是NGS成本的数倍。

长读长测序应用场景局限于基础科学研究,NGS在临床上的应用已非常成熟,纳米孔测序即使在准确率提升之后进入这个市场,想要完全替代原来的应用成本太高,因此并不现实。

在人类健康领域,从无创产前筛查、单基因遗传病筛查、肿瘤早筛、用药检测、药物基因组学、mNGS,每一个领域NGS都是主流。这些应用场景比拼的是序列(reads)数,比拼特定靶点或靶序列的检测准确性,而不是能测多长。NGS可同时实现对数百万条reads的深度测序,有甚者比如华大智造的T系列,可实现数十亿条reads的深度测序。且NIPT、肿瘤液体活检应用目标片段不到200bp,超长读长根本用不上。

NGS可能永远不会被替代
一个有趣的趋势是,纳米孔测序与NGS都在向彼此的优势靠拢,共同促使测序技术趋于完美,测速成本降速超越摩尔定律,将带来下游生物医药、生物农业应用领域的爆发。据illumina在2023年JP Morgan医疗健康产业年会上发布的数据,预计2027年,全球测序应用总目标市场将达1200亿美金,其中临床市场比约80%。

自2010年PacBio第一款商业化机型PaciBioRS问世以来,以PacBio/ONT为代表的长读长测序与以illumina/ MGI华大智造为代表短读长测序(NGS)的商业战争,已持续13年。

但这不是一种你死我活的迭代之战,其实双方都在吸纳对方的长处,推动测序行业快速升级。

长读长测序还有较大优化空间,PacBio最新推出的Revio系统可将基于HiFi的人类全基因组测序推进至1000美元时代,不及上一代产品成本的1/3。纳米孔测序过去三年左右准确率已经做到95-97%,甚至单次测序准确率达到99.5%,但在客户端稳定实现还需要几年时间。

而NGS以更快的速度攻克纳米孔测序所谓的代际优势,这意味着其主流地位将更加稳固。

读长优化上,Illumina推出合成长读长技术Infinity,可将传统短读长测序产生的DNA片段组装为合成的长read(高达10kb读长)。华大智造推出无分隔长片段读取技术stLFR, 可获得横跨300kb基因组区域的信息,实现测序高精度与长读长优势相结合。

成本优化上,2022 年 9 月,Illumina Novaseq X 将运行成本降至一个基因组 200美元;2023年 2月,华大智造DNBSEQ-T20×2,进一步将单个人全基因测序成本降低至 100 美元,实现全球最佳规模成本。

速度优化上,华大智造DNBSEQ-G99是目前全球中小通量测序仪中速度最快的机型之一,在SE50的测序模式下仅需3小时即可完成测序工作。

便携优化上,华大智造推出DNBSEQ-E25,占桌面积仅0.1 平方米,保持高通量优势,运行速度快,大大降低测序门槛。DNBelab C4 便携式单细胞系统,无需电源,不需安装和维护,只需轻轻一拉便可实现单细胞液滴生成,堪称“可装进口袋的单细胞实验室”。

所以,NGS持续进化,在临床市场的基本盘更加稳固,难以被撼动。长读长测序从未占得上风,市场占有率不到10%,在临床商业转化上偏少。

ONT2022年营收约1.99亿英镑(含新冠检测营收5180万英镑),核心测序业务增长16%,与2021年接近翻倍的情形相比,直接降低一个数量级。

商业化多年的Pacbio仍未盈亏平衡,2022年营收约为1.28亿美元(不到illumina 1/30),同比下降1.69%,净亏损3.14亿美元。

华大智造2022年营收42.3亿元人民币,核心测序业务增长37.7%。

我们看见NGS与纳米孔测序交织发展,各有所长,甚至有互相融合的迹象,短读长测序的优势也吸引到长读长测序厂商PacBio参与。PacBio在2022年10月推出高精度短读长测序平台Onso,将NGS解决方案测序精度推高到恐怖的Q50(错误率0.001%),这在对测序质量有高要求的应用场景,比如肿瘤MRD(Minimal Residual Disease)检测中至关重要。

凭借国内制造业成本优势以及工程师红利,国产测序仪已在全球破局。华大智造技术逐步比肩Illumina,并与Illumina在美国、部分欧洲国家实现专利和解,海外成长之路已铺平。2022年,华大智造在美国、巴西、英国等地新设5家本地子公司,将加速收获全球市场份额。

想要在千亿美元市场分一块蛋糕,与其空喊口号强调三代四代,不如踏踏实实打磨技术,突破专利壁垒,拓展应用场景。

一个良性的行业生态,应该是不同技术路线的企业通过竞争,取长补短,共同搭建国产自主的基因测序核心技术体系,共同分享行业高景气度,催生更多具有世界级竞争力的国产测序仪企业。







本文转载自药智头条,仅供参考学习。

办事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