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在君实披露的内容中,关于在研的临床前项目的具体细节并没有明说,只知道是肿瘤类,但通过君实生物官网披露的在研临床前肿瘤管线来看,有名字都已多达15个之多,可见改两个管线的竞争性与前景在君实这个大盘中并不强,最终能享受的资源不一定会高到哪里去。
更关键的是,结合君实之前以合资公司作为融资平台引入外部资金,放弃英派合资公司股权的种种行为来看,如今的君实生物似乎与之前多开管线、广撒网的做法有了不同,似有收拢精力与资金,专注重点领域的迹象。
而以无形资产入股,对于现阶段的君实来讲既有了分享相关药物后续研发、上市以及商业化收益的资格,同时,也是对目前过于繁杂的研发管线的一种灵活处理方式。
综合来看,君实生物诸多行为的背后或许都在直指其战略目标与方针的调整,是适应现有市场的一种变革,更是君实生物迫切盈利的重大措施,希望经此系列行为之后,君实能确有收益,那么现在的一切就都显得值得。
科学家创业的成功与否
实话来讲,在现阶段能毅然决然的选择创业,就算对于创新工作经验丰富的实干型科学家也是需要莫大魄力的,毕竟如今的医药环境不比当年,科学家创业的危险系数着实又提升了不少。
在多家媒体的文章内容中均提到,美国一项公开调查中,美国由高校教授创业并领导的公司失败率高达96%—97%,成功率相当于天使投资成功率。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也曾调侃:“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是鼓励科学家创业。”
在当今时代,在迈向以科技提高生产力的年代,掌握核心技术、洞悉核心需求的科研人员通过创业来完成技术转化的现象越来越普遍,相关案例也越来越多,比如中科院计算所研究员及博士生导师陈天石创办寒武纪、慕尼黑大学计算机博士余凯创立地平线、三甲医院主任医师创立日馨医药等等。
可实际上,唯有当科学家踏上创业之路才会发现,企业运营的可不比之前单纯将研究做好就行,技术、市场、产品、财务、管理缺一不可。创业失败的案例同样比比皆是,比如曾经致力于“源头创新”的日馨医药,近日就被爆出走向了终点,科学家也最终落得人、财、名尽失。
当然,冯辉作为扎根君实多年的实干型科研人员,还是与众多高校创业者确实有所不同,无论是人脉、技术转化途径、企业运营应该都有着或多或少的优势。但无论如何,冯辉作为技术人员最大的优势仍来自其技术层面,其拥有的精力、时间等都也不足以支撑其从全局把控公司运营。
也许,参考百济神州等创业公司的成功经历,以“科学家+职业经理人”的模式推进创业公司的项目逐步落地,是未来的“安领科生物”发展的效仿对象,望其能在创业初期就有所布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