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目前,随着国内领域biotech企业们的2022年年报数据依次披露,biotech们的研发投入以及现金流变化对比去年又有哪些变化?创新药寒冬是否还在继续?
Biotech趋于谨慎,研发投入“半数”下降
王健林也曾言:“创业成功,就是要敢闯、敢试、敢坚持”。
也有人曾言:“创业公司就应该大胆去创新、追求极致、快速往前跑,不要将注意力只放在竞争上,因为竞争会让企业去比较一些现有的东西、比价格、比资源,会极大地分散创业者的注意力”。
确实,就目前的医药产业环境而言,避免低价竞争的唯一方法只剩下了创新,biotech为创新而活,那么就一定会有企业为创新而死,孤注一掷是biotech们最显著的特点。
但如果,有一天连biotech企业都开始踌躇不前,步步为营,那么biotech的优势是否又荡然无存了?
截止目前,44家代表性biotech企业的年报已然披露完毕,就研发投入而言,其中破十亿元挡位的企业共计8家,分别是百济神州、信达生物、和黄医药、复宏汉霖、君实生物、再鼎医药、三叶草生物与康方生物;而研发投入不足1亿的企业却仅有两家,剩下绝大多数biotech企业的年研发投入均在3-5亿之间,这在整个医药产业中实属难得。
但同时,相较去年的研发投入而言,今年44家有效企业数据中,近半数研发投入出现了明显的下降趋势,其中基石药业研发投入同比下降最大,为-52.95%,而博安生物研发投入增速最大,同比增长72.41%。
从某种意义上看,近年来随着biotech企业创新压力越来越大,“研发投入”出现衰减并非今年才出现,而是创新药否定言论开始就已经出现。
以研发投入下降最具代表性的基石药业、嘉和生物、永泰生物与华领医药为例,大多数下降趋势出现的时间是在2020年,正好与资本寒冬出现的时间相符,另外除以上企业外,研发投入下降企业的比例也在逐年增加,或许,就在明年研发投入下降企业数将首次超过研发投入上涨企业数。
当然,有人猜测导致上述趋势的主要原因是创新药寒冬所带来的市场热情下降,biotech们的资本后盾不同往日。就有人表示,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其实应该是创新药同质化问题的凸显,中国biotech创新事业的良莠不齐,早些年不断强调的为了创新而创新的后遗症爆发。
是biotech们越来越紧张的现金流。
由于biotech企业的运营模式特殊,biotech企业仅有少部分玩家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上商业化收入(不包含授权协议等),严格意义上来讲,完全可以分为商业期biotech与研发期biotech。
对于前者而言,尽管目前部分产品已成功上市销售,生产车间、商业化团队也基本成型,但其中绝大部分并不以此为目标,挣得再多也抵不过其烧钱的速度,例如百济神州、信达生物、荣昌生物与复宏汉霖等等。
至于后者,由于产品未达到商业化阶段,其现金流相对前者也就更紧张。也是近年来关于“biotech现金流紧张”最主要的讨论对象。
以港股18Abiotech企业为例,有人欢喜有人愁,旱的旱死,涝的涝死,诺诚健华货币资金接近100亿,48家企业其中有30家现金流超过10亿级别。但与之相对的,永泰生物、开拓药业三叶草生物等好几家药企不仅没能通过商业化挣到钱,手上现金流也几近枯竭。永泰生物、迈博药业货币资金已不足1亿元,甚至不足各自2022年研发投入的一半,更别提来年的研发投入了,或许这也正是两者连续削减研发投入的根本原因吧。
2021年7月,迈博药业的英夫利昔单抗“类停”成功获批。被寄予厚望的首款生物类似药,上市之后却被众多对手接连打击,海正药业、嘉和生物的英夫利昔单抗生物类似药就是其中之一,以至于2022年期间迈博药业仅有2000多万的收入。
销售不佳,甚至产品都还没上市,现金流就已告急,18A生物科技公司的捉襟见肘,实际上还只是国内创新药企困局的冰山一角。
以2022年18A企业的现金流存量,与2021年各自经营性现金流净额对比,可以发现,以现在的趋势,近8成的企业现金流将在5年内清零,6成企业坚持不到3年。仅仅几年,18A药企们在港股上市募的资,俨然已经分文不剩,缺乏造血能力的Biotech,一只脚又站上了悬崖,却又不得不将脚伸向国内资本市场,从头再来一次。
况且,自古以来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过惯了有钱日子的biotech们如今重新回到人间,能否过得惯也是一个大问题。断臂到底是为了求生,还是满足大手大脚的烧钱习惯不得而知。
但失去了魄力、失去了砸锅卖铁也要搞创新的科学家精神,biotech们的创新之路真的会持续向上吗?或许产业种种的变化就是自然法则中的别样的“优胜劣汰”,也许最后,只有如百济神州一般不计后果的创新,最后要么是最大的骗局、要么就是最大的成功。
显然,以目前biotech行业的整体局面上来看,除个别企业风生水起外,大多数企业已经没有了当初创业初期的激情与魄力了,如何保住公司、如何生存下去成为了他们心中的首要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