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平台新闻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平台新闻
儿童中成药改良涌现三大创新趋势
发布时间:2025-04-24 08:48 阅读次数:25
分享

中医药治疗儿科疾病疗效好、副作用小,但存在口感不佳、剂型适宜性差、儿童服药顺应性低等弊端。我国批准上市的药品文号中,儿童专用药物批准文号占比不高,儿童中成药占比更低。如何让儿药更加适合儿童使用,成为推动儿童中成药改良创新研发的关键。


政策鼓励与改良关键


国家高度重视儿药研发,逐步构建起政策支持体系。2019年,《药品管理法》修订提出:“支持开发符合儿童生理特征的儿童用药新品种、剂型和规格。”2020年,新修订的《药品注册管理办法》将儿童用药品纳入优先审评审批程序。在儿童中成药方面,2023年11月,首个中药2.2类改良型新药小儿豉翘清热糖浆获批上市,颗粒剂改为糖浆剂,降低苦味,显著提升儿童用药依从性。2024年5月,CDE发布《中药改良型新药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试行)》,提出基于依从性的改良是重点方向,鼓励针对特定人群(如吞咽困难者)开发新的剂型;鼓励开发符合儿童生长发育特征及用药习惯的儿童用新剂型。2024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的若干措施》,明确要求“加强儿童医疗费用保障,及时将符合条件的儿童用药按程序纳入医保报销范围”。受政策红利鼓舞,制药企业纷纷布局儿童中成药改良创新赛道。


笔者认为,适口性与易吞咽性双优设计是儿童中成药改良创新的关键点。中成药普遍存在微苦、酸涩或辛辣口感,《中国药典》收载的240多种儿童专用或儿童成人共用中成药,口感不佳品种占比不低。儿童吞咽功能尚未完全发育,传统丸剂、片剂、胶囊剂等剂型尺寸较大,儿童难以吞咽。因此,在保障临床疗效前提下,关注儿童生理特征,改进制剂的适口性与易吞咽性,成为儿童中成药改良创新的重要目标。这也为改良型新药“良在哪儿”“如何改”指明了技术方向。


笔者结合中成药的用药习性和现有创新剂型的研发进展,对儿童中成药的剂型改良提供优化建议,供同行参考。


口服液、合剂探索口服凝胶剂


中药口服液、合剂是儿童药主流剂型,易吞性好,但因呈味物质以分子态或胶体态高度分散,服用瞬时刺激味蕾,口感充分暴露,适口性差,矫掩味难度大。口服凝胶是一种供口服的半流体剂型。作为一种特殊的“软物质”,具有类似液体制剂的流动性,利于取用吞咽;又具有独特的半刚性系统,由蛋白质、多糖、合成大分子等通过多种形式交联形成三维网络结构,限制了呈味物质的扩散,营造了利于掩味的微环境。


目前,口服凝胶已被《韩国药典》《日本药典》收载。尽管现行版《中国药典》还未在制剂通则中收录该剂型,但中西药均有口服凝胶上市,如儿童中成药口服凝胶薏芽健脾凝胶,儿童化药口服凝胶对乙酰氨基酚凝胶、二维鱼肝油凝胶等。


中药口服凝胶的创新设计,关键在于具有掩味作用的凝胶辅料种类选择与应用。此外,如何通过配方优化,综合平衡掩味与易吞性能,也是制剂设计的重要内容。例如,黄连生物碱苦味强烈,常规方法的矫掩味效果有限。研究发现,卡拉胶对于生物碱苦味具有特异性掩味效果,1.5%的卡拉胶用量能使临床用量的黄连苦味降低约87%,从极苦变为微苦;通过卡拉胶与黄原胶的复配,制备出掩味效果好、机械强度低的黄连口服凝胶,显著提升服药顺应性。


散剂、颗粒剂向口腔速溶转化


中药散剂比表面积大、分散度高、各种味感暴露、沙砾感强,服用时往往需要大量饮水,患者接受度不高。中药颗粒剂一般需用热水溶化后服用,各种呈味物质充分溶解暴露,不利于矫掩味。2023年11月,首个化药2.2类新药——盐酸氨溴索直服颗粒获批上市生产,该品口感甜润,入口即溶,无需用水,直接吞服,实现药物在口腔中不释放,有效掩盖不良味道,解决了儿童服药困难的弊端。基于口腔速溶的应用场景创新,为中药散剂、颗粒剂的改良创新提供了有益思路。


中药口腔速溶散、速溶颗粒的创新设计,核心在“口腔速溶、无水服药”,关键在于通过粉体结构设计与速溶辅料应用,实现制剂在口腔中“药物不溶、辅料速溶”的目的。例如,小儿复方鸡内金散具有鸡内金特有的腥臭气味与苦味,且服用时沙砾感强。研究发现,通过中药矫掩味技术干扰鸡内金腥臭气的扩散感知、掩蔽其苦味,综合运用速溶辅料与制备技术,可使小儿复方鸡内金速溶散实现“口腔速溶、无水服药”,10秒左右即可快速溶化,成为儿童友好型制剂。


片剂粉末用速凝微囊成型


片剂也是儿童药较为常见的剂型之一,但儿童吞服中药片剂存在卡喉风险,家长常将药片研成粉末,用糖水、果汁等给儿童送服,这种服法破坏了片剂包衣层,导致药物苦味大量暴露在水中,服药感官常常是苦甜并存。基于中药片剂研末服用的应用场景,可将压片前粉末改良为新型速凝微囊,实现粉末在“水中溶胀不溶化、口中顺滑不残留、胃中释药不干扰”的制剂目的。


速凝微囊是一种全新的粉末成型技术,系指将凝胶粉末材料包覆于药物粉末表面,遇水后凝胶粉末材料瞬间胶凝,迅速相变为凝胶屏障层,将药物粉末包裹在内,形成凝胶状微囊,阻碍药物成分溶出与苦味暴露,实现抑苦掩味目的。进入胃后,凝胶材料又可迅速降解,释放药物。速凝微囊既可以粉末形式直接应用,也可压片或填充胶囊,临用前研碎或打开胶囊使用。例如,采用该技术制备三七总皂苷速凝微囊,加水服用时可在药物表面快速形成凝胶层,阻碍三七苦味成分溶出,进入口中几乎无残留,进入胃后又能快速降解释放药物,达到改良创新的目的。



结语


儿童中成药的改良创新,既是政策导向下的产业升级,也是技术迭代中的科学突破。在改良型新药的众多细分赛道中,最适配儿童用药需求,前景最广阔的便是创新剂型。制药企业的研发立项要避免“为改而改”“剂型互改”的惯性思维,通过新剂型导入,真正解决儿童服药的适口性与易吞咽性痛点,满足未被满足的临床价值,推动中药儿童药的跨越式发展,为全球儿童健康贡献“中国方案”。


(作者为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授)


来源:《医药经济报》,原标题《儿童中成药剂型改良去哪儿》。如有侵权,联系立删。

办事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