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日,特朗普宣布对多国实施关税:全球10%的基准关税,外加对特定国家的“互惠”报复性关税——欧洲20%,中国34%,加拿大和墨西哥25%。
这波关税如狂风骤雨,却给医药产品开了个“豁免小窗”,至少目前如此。白宫发言人向媒体确认,医药品暂时不在10%基准关税和更高税率的打击范围内。但别高兴太早,行政命令里藏着玄机:医药产品“未来可能纳入232条款关税范围”。
特朗普此前就放话“某天会对医药下手”,白宫却对此三缄其口,未来计划成谜。
232条款是指美国政府根据《贸易扩展法》第232条赋予总统的权力,对那些被认定为威胁国家安全的进口产品征收关税或采取其他限制措施。
简而言之,如果某种进口产品(如钢铁、铝,甚至未来可能涉及医药产品)的涌入被认为会削弱美国国内关键产业和供应链的安全,就可以利用232条款对其加征关税。这一机制近年来被用于实施钢铁和铝产品的关税,但其应用范围和未来变化仍充满不确定性。
美国贸易合规专家Mollie Sitkowski一针见血:“铜、医药、半导体和木材制品的豁免,无疑预示着这些产品将来可能遭遇专门的232条款关税”。另外,药品核心原料——原料药(API)会不会也中招?这有可能意味着按照原料药产地、而非成品制剂产地征收关税。如果这一旦实行,将对中国医药行业造成更大的影响。
悬而未决的不确定性像雾霾,笼罩着整个行业。
特朗普政府雄心勃勃,想把制造业拉回美国本土。美国政府鼓励将制造业迁回美国,意图在重塑全球供应链的同时为本土企业提供保护。
但对制药行业来说,这就像搬家时发现沙发太大塞不进门。复杂而昂贵的生产线、FDA严格的审批流程,以及技术转移操作往往需要长达四到五年的时间,所有这些都使得企业在短期内难以迅速完成生产迁移。
美国专家警告,若再叠加FDA裁员的“双重打击”,制药企业想搬到“友好国家”并拿到批准,时间成本高得吓人。美国商业领袖们更头大:政策翻脸比翻书快,可能等工厂建好,关税规则又变了。这种直白的表态映射出企业在全球竞争与政策博弈中的无奈和焦虑。
在美国关税风暴正酣之际,中国迅速做出回应。4月4日,中国宣布对所有美国进口商品加征34%的关税,作为对美国关税的报复性回应。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表示,此举将从4月10日开始生效。
尽管目前尚未公布关税豁免政策,但这一举措无疑会加剧那些在中国市场中已显疲软、竞争日益激烈的美国制药商的压力。
部分跨国制药公司或许正在通过其全球制造供应链规避这一影响。例如,总部位于印第安纳波利斯的礼来公司已努力将部分GLP-1药物生产转移至欧洲,尤其是在爱尔兰。但同时,礼来去年十月在苏州工厂的2亿美元投资,也显示出其正在扩大在中国的本土生产布局。
与此同时,中国药企不甘当配角。数据显示,中国在研药物已达6280种,十年增1200种,研发管线加速追赶美国,减少对美进口依赖。这场关税战,有可能成为中国制药崛起的催化剂。
与此同时,关于美国《生物安全法案》的争议也继续在行业内激起千层浪。美国《生物安全法案》本想掐断美国药企与中国供应商的合作,却在年终立法中胎死腹中。尽管如此,它的影响如涟漪扩散。
Tectonic Therapeutic 是一家专注于开发新型治疗药物的生物制药公司,致力于研发针对心肺疾病以及其他重大病症的创新疗法。
在近期的行业讨论中,Tectonic Therapeutic 的CEO曾提到,公司在其主打药物项目中曾与药明生物合作,但由于对未来产能和政策变化的担忧,在后续项目中选择了更换制造商,因为即便美国《生物安全法案》修订版给了到2032年的过渡期,她仍觉得“时间不够,产能堪忧”。
一家美国媒体调查显示,近三分之二的生物制药高管已因该法案调整合作关系。匿名调查中的一些回答包括:“因为生物安全法案,我们更换了供应商”、“我们现在对任何中国服务提供商都非常谨慎”以及“我们正密切关注局势,并已将部分工作转移出中国。”
但有趣的是,生物安全法案挡不住药企对中国资产的“觅宝热情”。例如,此前,默克斥资高达20亿美元买下翰森制药一款在研减肥药全球权益,默沙东以至高33亿美元收购礼新医药实验性抗癌药物全球权益。
换句话说,美国生物安全法案在研发部门引起了担忧,但对商务拓展部门的冲击则相对较小。
在这场美国发起的关税与立法的“风暴”中,全球制药行业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结构性重塑。美国的政策调整与中国的报复性关税交织成一幅复杂的国际博弈图景,而美国《生物安全法案》虽然暂时搁浅,但其余波仍在引导行业对供应链安全与合作伙伴选择的深度反思。
可以说,这不仅仅是一场关税战,更可能是一场推动全球制药产业重新洗牌的变革。
来源:蒲公英。如有侵权,联系立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