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行业动态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行业动态
溶瘤病毒疗法迎来新拐点
发布时间:2025-07-07 17:16 阅读次数:41
分享
溶瘤病毒疗法,热度持续升温。

在临床应用领域,好消息频频传来。CG Oncology的CG0070在NMIBC(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中大放异彩,Replimune的RP1在PD-1耐药黑色素瘤中实现了突破。

也就是说,溶瘤病毒疗法的疗效正在加速从理论潜力转化为临床价值。

这也让市场更快地看到了溶瘤病毒疗法的潜力。在美股市场,尽管上市公司Replimune的股价表现不佳,但这并不妨碍其持续完成数轮融资。

考虑到CG Oncology和Replimune的溶瘤病毒疗法都有望通过商业化成果来证明自己,因此未来溶瘤病毒疗法存在继续升温的可能。

如果溶瘤病毒疗法成为风口,必然会传导至国内。布局溶瘤病毒疗法的中国药企并不少,并且也在加速登陆资本市场。例如,亦诺微冲刺港股IPO,有望成为“溶瘤病毒”疗法第一股。

那么,溶瘤病毒疗法的这场热潮,将会走向何方呢?






01溶瘤病毒新热潮

溶瘤病毒疗法迎来新热潮。

所谓溶瘤病毒疗法,可以简单理解为“特洛伊木马”。对病毒进行减毒、靶向处理,使其进入肿瘤细胞内部不断复制。进入肿瘤的溶瘤病毒一方面可凭借自身溶瘤作用杀伤肿瘤细胞,另一方面还能释放胞内抗原,刺激免疫系统产生先天性免疫应答,清除残余癌细胞,以内外夹击之势对抗狡猾的癌细胞。

而之所以说是迎来“新”热潮,是因为此前溶瘤病毒疗法已经收获过市场目光。2015年,安进的溶瘤病毒疗法T-Vec获批上市,成为美国首个获批的溶瘤病毒疗法,溶瘤病毒的概念开始逐渐火热。

此后,2016年,BMS以9.36亿美元获得Psioxus Therapeutics开发的NG-348的全球商业许可;2018年2月,默沙东以3.94亿美元收购Viralytics;2018年5月,强生以10.4亿美元收购BeneVir……但此后热度一度走低。

原因无他,先驱表现不佳。

T-VEC全身活性有限,疗效一般,并且适应症狭小,仅限于黑色素瘤这一单一瘤种,后续商业化成果不佳,且联合疗法突围不顺利。而资本寒冬也让部分企业陷入困境,例如Oncorus这样专注溶瘤病毒的Biotech,就因疗效受限与资金链断裂于2023年退市。

在T-VEC疗效有限、Oncorus退市等一系列失败案例之后,溶瘤病毒疗法一度笼罩在“机制虽好、产品难成”的质疑中。

好在,“失败阴影”并没有阻止溶瘤病毒产品的研发和扩张。相反,积极的新进展持续登场,这也推动了溶瘤病毒疗法迈向新的拐点。






02由积极临床进展引爆

这轮溶瘤病毒热潮的直接引爆点,当属CG Oncology的CG0070。

2024年5月3日,公司宣布,其在研溶瘤病毒疗法CG0070用于治疗对BCG无应答的高风险NMIBC患者,在Ⅲ期临床试验中取得了积极的结果。

该产品采用AAV5骨架,整合GM-CSF表达与Rb缺失特异性启动子,专攻NMIBC领域。根据当时CG Oncology最新发布的Ⅲ期临床数据,对BCG无反应的NMIBC患者的CR率高达75.2%,优于firadenovec、K药。

2024年,美股上市的CG Oncology受到资本极度认可,目前最新市值在20亿美元附近。

Replimune也为溶瘤病毒疗法添了一把火。

虽然同样是基于HSV1平台,同样是黑色素瘤适应症,同样是与PD-1药物联合治疗,但其溶瘤病毒疗法RP1却成功突围。

根据IGNYTE3研究的中期数据,RP1联合Nivolumab在晚期黑色素瘤中的ORR为32.9%,CR率达15%;其中既往接受PD-1/CTLA-4治疗的患者ORR为27.7%,PD-1耐药人群ORR达35.9%,中位缓解持续时间(DOR)为21.6个月。

对比T-VEC的临床表现,新一代产品的免疫活性已显著增强,也为PD-1耐药后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可能性。

持续的成功,当前的溶瘤病毒市场正在逐步走向新一轮商业化落地阶段,这也让其加速进入全球视野。






03不会缺席的中国药企

在新一轮热潮中,中国Biotech并不是旁观者,而是深度参与者。

当前,国内已有十余款候选药物进入临床或IND阶段,覆盖黑色素瘤、膀胱癌、肝癌等实体瘤领域。

甚至,中国Biotech有超车的“想法”。

然而,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如今的溶瘤病毒疗法仍然有一些难关有待突破。

比如,病毒的递送一直以来都是个难以解决的问题。虽然溶瘤病毒经过改造,已经成为了“病毒战士”,但在免疫系统眼中,溶瘤病毒依然是“敌人”。

所以,当溶瘤病毒经系统给药进入血液后,免疫系统会快速识别并清除溶瘤病毒,这也就使得真正能发挥作用的溶瘤病毒并不多。除此之外,溶瘤病毒还存在着瘤内给药困难、缺乏生物标志物等难题。

中国药企“有想法”的体现,正在于针对部分难点,有所突破。

例如,有药企从给药形式出发,希望探索更多给药途径,以拓宽治疗场景和治疗类型。而有的药企,则希望通过独特的构思,更有效地激发系统性免疫响应,弥补病毒本身免疫激活不足的问题。

虽然大部分国内药企的构思还处于临床验证阶段,需要时间来证明,但它们仍然代表了中国创新型Biotech整体能力的跃迁。

从临床前创新设计,到基因工程化分子改造,再到适应症拓展,中国Biotech正逐渐跳出“引进模仿”的舒适圈,投身于高技术竞赛之中。


未来,在溶瘤病毒领域,我们必然会看到更多由中国药企创造的实质性突破。









本文转载自药智网,仅供参考学习。



办事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