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行业动态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行业动态
科伦药业回应“假药”质疑,呼吁产业回归科学本质
发布时间:2025-06-10 17:21 阅读次数:68
分享





一场由“肉身营销”引发的科学论战

2025年5月,科伦药业75岁董事长刘革新赤膊代言麦角硫因胶囊的广告引爆全网,单日曝光量超2.3亿次,带动产品销售额破1300万元。然而6月5日,知名科学家饶毅发文质疑麦角硫因是“假药”,直指其缺乏严格临床验证和药监审批,引发资本市场震荡——科伦药业股价单日暴跌4.96%,市值蒸发逾十亿。


面对舆论风暴,科伦药业于6月6日发布《关于麦角硫因科学性与定位的声明》,从科学验证、安全认证、产业定位三方面回应争议,并呼吁行业共同推动“营销驱动”向“科学驱动”转型。







科伦回应:四大证据链解析

1.抗衰机制:顶级期刊揭示双重通路

科伦援引《Cell Metabolism》(影响因子27.7)两项独立研究:

线粒体激活:德国莱布尼茨研究所证实,麦角硫因通过促进硫化氢(H₂S)生成,激活NAD+合成通路,延长线虫寿命20%并优化线粒体功能27;

运动机能提升:哈佛医学院研究发现,麦角硫因直接激活MPST酶,使小鼠跑步距离提升14%、速度增加28%27。

2.多场景临床验证:从睡眠到心血管保护

声明列出全球多中心临床试验数据:

睡眠改善:日本92例双盲试验显示,每日20mg剂量4周后,受试者入睡困难减少、睡眠质量提升(《Journal of Functional Foods》);

认知功能:新加坡19例轻度认知障碍患者服用1年后,记忆与学习能力显著改善(《Journal of Alzheimer's Disease》);

心血管保护:瑞典3236人21年队列研究表明,血液麦角硫因水平与冠心病风险呈负相关(《Heart》)。

3.全球安全认证:国际监管背书

法规准入:美国FDA(GRAS认证)、欧盟EFSA(新型食品补充剂)、日本(机能性标示食品)均已批准应用;

毒性试验:大鼠亚慢性毒性实验显示,每日摄入800mg/kg无不良反应,生殖毒性试验未发现异常。

4.定位澄清:膳食补充剂≠药品

科伦强调:“药品针对疾病治疗,补充剂聚焦健康预防”。麦角硫因作为国际公认的膳食补充剂,其价值在于预防性健康干预(如维生素C对免疫的支持),与“健康中国2030”预防战略高度契合。




争议本质:科学证据与产业落地的鸿沟


尽管科伦列出多项研究,饶毅的质疑仍暴露行业痛点:

人体数据局限:现有临床样本量较小(如新加坡试验仅19例),缺乏万人级长期研究;


国内法规滞后:自2024年5月至今,麦角硫因作为新食品原料的申请已累计3次获卫健委受理,但至今未获批;

宣传边界争议:“清除自由基效果超VC 30倍”等表述被指游走于《广告法》边缘。

行业启示:当成分功效尚未形成学界共识时,企业需平衡创新突围与科学严谨性,避免过度依赖营销红利。








如何推动“科学驱动”转型?

科伦在声明中呼吁产业告别营销噱头,构建以证据为核心的信任体系。这一转型亟需新兴技术工具支撑——

▶药智网NPAI Engine天然产物AI研发平台

机制可视化:通过AI算法解析麦角硫因与NAD+代谢通路的相互作用,生成网络药理学图谱,为“激活线粒体功能”等宣称提供可视化证据链;

功效预测:基于自主研发的AI核心算法,预判成分的生物利用度、活性靶点、靶点结合情况及潜在毒性,大大缩短研发周期;

成分筛选:针对热门功效、靶点,基于66W+天然产物筛选高潜力明星原料,挖掘打造下一个“麦角硫因”。








科学是产业最好的“代言人”

科伦的回应彰显了传统药企转型中的坚守:真正的长期信任仍需建立在透明、可验证的科学地基上。

未来已来:随着AI、合成生物学等技术重塑研发范式,营养健康产业正迎来从“故事营销”到“数据实证”的拐点。唯有将每一份功效宣称锚定在科学坐标上,才能让抗衰神话进化为可信的健康方案。

科学驱动,才是永不褪色的“抗衰剂”。








本文转载自药智网,仅供参考学习。






办事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