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和诺德(Novo Nordisk)和礼来(Eli Lilly)凭借其注射型GLP-1 RA产品(如司美格鲁肽和替尔泊肽)占据市场主导地位,全球市场规模预计到2030年可能超过1000亿美元。
然而,真正的“大变天”可能由口服GLP-1 RA的兴起所引发。口服剂型有望克服注射剂在便利性、生产成本与规模、患者接受度等方面的局限。
礼来的Orforglipron作为首个完成III期临床试验的小分子口服GLP-1 RA,其积极数据预示着这一转变的可行性,尽管此前辉瑞Danuglipron因安全性问题终止研发也揭示了该领域的挑战,但礼来的成功无疑是给口服方向添了一把大火。
全球竞争格局目前由诺和诺德和礼来主导,双方在多靶点激动剂(如Retatrutide、CagriSema)等下一代疗法的研发上激烈角逐。
与此同时,中国市场因其庞大的肥胖人口基数和近期Wegovy、Zepbound的获批而备受瞩目。
中国本土药企正积极布局,不仅在对司美格鲁肽等药物的仿制及“me too类药物”快速跟进,另一方面针对包括口服、多靶点甚至更新一代机制的减肥产品也在投入创新药研发,形成了独特的竞争生态。
而这一切,将对现有市场格局产生颠覆性影响,推动减肥药市场进入一个更广阔、竞争更激烈的新时代。
市场规模预测极为乐观,多个分析报告指出,到2030年,全球GLP-1类药物(包括糖尿病和减肥适应症)的市场规模可能超过1000亿至1300亿美元。专门针对减肥适应症的GLP-1激动剂市场,预计到2030年将达到约488.4亿美元,而整个抗肥胖药物市场到2035年可能增长至1049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CAGR)高达21.1%。
这一增长并非空穴来风,而是由已上市产品的强劲销售表现所支撑。诺和诺德的司美格鲁肽(商品名Wegovy用于减肥,Ozempic用于糖尿病)和礼来的替尔泊肽(商品名Zepbound用于减肥,Mounjaro用于糖尿病)销售额屡创新高。
例如,司美格鲁肽减肥产品Wegovy在2023年的销售额突破46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376%,而2024年其销售额继续攀升,达到约80亿美元。礼来的Zepbound在其上市后的第一个完整年度(2024年)销售额即达到49亿美元。
自Wegovy于2021年6月上市以来,整个AOM市场的销售额相较于2021年前增长了近十倍。这种快速放量甚至受到了产能的限制,表明市场需求远未被满足。
在全球市场,礼来和诺和诺德这场双寡头之争已经拉开序幕,后来者正在慢慢跟进。
礼来凭借替尔泊肽和瑞他鲁肽在疗效上可能占据优势,但诺和诺德拥有更成熟的市场网络和品牌影响力。谁能率先成功推出具有竞争力的口服药物,谁就可能在下一阶段的竞争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
中国市场同样展现出巨大的潜力。
中国拥有全球最多的超重或肥胖人口,约半数人口体重超标,预计到2030年肥胖人口将超过3亿。随着Wegovy(2024年6月获批)和Zepbound(2024年7月获批)相继在中国获批用于体重管理,中国减肥药市场预计将迎来快速增长。据测算,到2030年,中国用于减肥的GLP-1受体激动剂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73亿至383亿元人民币。
这得益于GLP-1类药物明确的作用机制和卓越的疗效及安全性。
这类药物模拟人体内天然存在的GLP-1激素,通过激动广泛分布于肠道、胰腺、大脑等组织的GLP-1受体,发挥多重生理效应:刺激胰岛素分泌(呈葡萄糖依赖性,低血糖风险较低)、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延缓胃排空、增加饱腹感,从而有效控制血糖和减轻体重。
更重要的是,GLP-1 RA的应用前景已远远超出了单纯的降糖和减重。
由于GLP-1受体在心血管、肾脏、大脑、脂肪细胞等组织器官中广泛分布并具有多样的生理功能。也使得各大药企将适应症拓展至心血管保护等领域,对于GLP-1 RA的商业化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因为对于全球范围内的药企来讲,通过证明在心血管等重大疾病领域的获益,GLP-1 RA可以将自身定位从单纯的“减肥药”转变为更具医疗必要性的“代谢健康药物”或“心血管保护药物”。
这不仅能提升药物的临床价值,更有助于克服报销壁垒,获得更广泛的市场准入,并为相对较高的定价提供依据。
尽管现有的注射型GLP-1 RA取得了巨大成功,但仍存在一些未满足的需求和改进空间。
首先,注射给药方式本身带来不便。患者需要克服对针头的恐惧,学习正确的注射技术,并且每周(或每日)按时注射,这影响了部分患者的依从性。一些注射剂型需要冷藏保存,给储存和携带带来不便。
其次,胃肠道副作用虽然通常可控,但仍然是导致患者不耐受甚至停药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一些临床试验中,因副作用导致的停药率不容忽视。
此外,生产供应瓶颈一直是困扰诺和诺德和礼来等领先企业的问题。由于市场需求远超预期,加上多肽类生物药生产工艺复杂、周期长、成本高,导致Wegovy、Zepbound等产品在全球范围内频繁出现短缺。
最后,肥胖作为一种慢性疾病,需要长期甚至终身管理。然而,研究表明GLP-1 RA停药后体重容易反弹,这对患者的长期依从性和治疗策略提出了挑战。
针对这些未满足的需求,全球减肥药的研发正朝着更便捷、更有效、更安全、更经济的方向发展。
口服GLP-1药物便是出路之一。
目前,口服类减肥药的研发呈现出多元化的局面,既有基于多肽的改良(口服司美格鲁肽),也有大量基于小分子的全新设计(Orforglipron,GSBR-1290,AZD5004等)。小分子路径似乎更受青睐,因其在生产和给药便利性上的潜在优势。而礼来的三期成功,无疑是强化了这个市场认知。
除了礼来,也有不少海内外玩家深度参与这个细分领域。
GSBR-1290是一款由中美合资背景的Structure Therapeutics公司(硕迪生物)开发的口服非肽类小分子GLP-1 RA。其在2024年6月公布的IIa期肥胖研究(12周)数据显示,120mg剂量组实现了6.2%的安慰剂校正平均体重下降,其中67%的受试者减重≥6%,33%减重≥10%。同时进行的胶囊转片剂PK研究中,片剂配方在12周内显示出高达6.9%的安慰剂校正平均体重下降。
AZD5004是阿斯利康从中国生物技术公司亘喜生物(Eccogene)引进的一款口服小分子GLP-1 RA。2024年底公布的I期临床数据显示,该药物在50mg以下剂量具有良好的安全性,更高剂量下GI副作用增加,与同类药物一致54。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4周治疗后观察到5.8%的体重下降和空腹血糖改善。
赛道中还包括Viking Therapeutics的VK2735,这是一款口服的双靶点GLP-1/GIP激动剂,其II期肥胖研究正在进行中。
罗氏通过收购Carmot Therapeutics获得了口服GLP-1候选药物CT-996,目前处于I/II期开发阶段。
恒瑞将三款GLP-1类药物授权给美国Hercules公司,首付款及里程碑款超60亿美元,其中包含HRS-7535(口服GLP-1),也是中国国内首个进入3期的小分子GLP-1药物。
而口服之后,各大药企对减肥药的研究仍远未停止。
比如针对多靶点激动剂带来的疗效提升的探索:
瑞他鲁肽:三靶点激动剂,靶向GLP-1、GIP和GCG受体,II期临床试验减重效果显著,目前处于III期临床开发阶段。
CagriSema:司美格鲁肽与Cagrilintide复方制剂,III期临床试验效果与替尔泊肽相当,预计2026年初获批。
司沃度肽:GLP-1和胰高血糖素受体双靶点激动剂,处于III期临床开发阶段。
其他探索:包括华东医药的DR10624、恒瑞医药的GLP-1/GIP/GCG三靶点激动剂等。
从双靶点到三靶点甚至四靶点的快速演进,反映了行业内对于最大化减重疗效的激烈追求。这种策略无疑推高了疗效的“天花板”。
然而,这种“越多越好”的策略也伴随着潜在的风险。首先,靶点数量的增加可能带来更复杂或更严重的副作用,尤其是在长期使用中。
CagriSema的耐受性问题和瑞他鲁肽的胃肠道反应提示了这一点。辉瑞曾因一款GLP-1/GCG双靶点药物PF-06954522的肝毒性问题而终止开发,这更是警示了不可预测的脱靶效应风险。
其次,随着疗效的提升,是否会出现疗效的边际递减效应仍是业内需要考虑的一个问题。未来竞争的焦点大概率也会从单纯追求减重百分比,转向更关注减重质量(如保留肌肉量)、改善特定合并症或优化长期耐受性。
当然,也有一些新机制与剂型探索:
胰淀素通路:通过作用于大脑食欲中枢和延缓胃排空辅助减重,如诺和诺德的Cagrilintide和阿斯利康的AZD6234。
长效注射剂:降低给药频率,提高患者便利性和依从性,如安进的MariTide。
肌肉质量保护:探索“减脂不减肌”目标,如礼来的瑞他鲁肽、Biomed Industrie的NA-931和阿斯利康的AZD6234。
中国减肥药市场正在从过去的仿制为主,快速转向仿制与创新并重的阶段。
本土企业凭借对国内市场的理解、成本优势以及日益增强的研发实力,不仅将在生物类似药领域展开激烈竞争,也有望在创新药领域取得突破,甚至可能将研发成果推向全球市场。
这种“仿创结合”的策略,加上潜在的政府支持和巨大的本土市场需求,预示着中国力量将在全球减肥药市场版图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挑战现有的西方主导格局。
国内的床新药开发呈现“多条腿走路”的策略。
一方面,大量企业集中开发利拉鲁肽和司美格鲁肽的生物类似药或改良型新药,利用其专利即将到期的时间窗口,以更快的速度和更低的成本进入市场,抢占份额。
司美格鲁肽在中国的核心化合物专利将于2026年到期,这比在美国和欧洲要早得多。这意味着国产司美格鲁肽生物类似药将能更早进入市场,预计将引发激烈的价格竞争。(相比之下,替尔泊肽在中国的专利保护期较长,至2036年)
另一方面,领先的本土企业(如恒瑞、华东、信达等)也在积极布局创新药,包括跟进多靶点激动剂和口服药物的研发,力求实现技术突破和差异化竞争。
当然,合作引进(如信达/礼来)也是本土企业快速获取创新管线的重要手段,目前,国内部分有实力的药企也在经尝试在用现金去加速管线布局。
总的来说,全球巨头引领着技术创新的前沿,并进行全球化的商业布局。而中国企业则采取更为灵活和多元化的策略,既有快速跟随,也有奋起直追的创新,并充分利用本土市场的特点和机遇。
未来,随着中国本土企业研发实力的不断增强和国内市场的持续发展,中外企业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将更加复杂和深入。
“减肥药市场要大变天了”这一论断,并非危言耸听。
以GLP-1受体激动剂为代表的新一代减肥药,凭借其前所未有的疗效,已经开启了这场变革。它们不仅改变了肥胖症的治疗前景,也重塑了相关药企的市值和行业格局。
而口服GLP-1药物的研发成功和潜在上市,将是这场变革走向深化的关键催化剂。
如果口服药物能够兑现其在便利性、生产规模和成本效益上的承诺,同时保持具有竞争力的疗效和可接受的安全性,它们将有能力打破现有注射剂主导的格局,极大地扩展市场边界,惠及更广泛的患者群体。
礼来Orforglipron的III期进展预示着这一前景的可能性,但辉瑞Danuglipron的失败也提醒我们前路并非坦途。
未来的减肥药市场将是一个规模更庞大、竞争更激烈、产品更多元化的市场。
多靶点激动剂将继续推高疗效的上限,而口服药物则有望改善治疗的可及性和便利性。生物类似药的进入将加剧价格竞争,尤其是在中国等市场。制造能力、市场准入策略和长期安全性证据将成为决定成败的关键因素。
尽管面临价格高昂、医保报销受限、长期依从性等挑战,但随着科学的进步、监管的开放和市场需求的推动,减肥药市场正朝着成为主流慢性病治疗领域的目标稳步迈进。口服药物的兴起,正是这场深刻变革中最值得期待的浪潮,它有望真正让高效的体重管理药物“飞入寻常百姓家”,从而彻底改变肥胖症的治疗图景。
这场“大变天”已经拉开序幕,未来几年将是见证其加速演变的关键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