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也有众多药企携ADC项目亮相本届AACR年会。恒瑞医药公布了SHR-A1811 (HER2 ADC)、SHR-A1921 (Trop2 ADC)的最新临床试验数据;百奥赛图公布了YH013 (EGFR/Met ADC)、BCG022 (HER3/Met ADC)、BCG033 (PTK7/TROP2 ADC)、BSA01 (EGFR/MUC1 ADC)等药物的研究动态;映恩生物公布了DB1310 (Her3 ADC)、DB1303 (HER2 ADC)最新进展…
2. 采用IgG4抗体分子。
3. 细胞毒素疏水聚集。一代ADC搭载了强效细胞毒性的卡利卡霉素。卡利卡霉素是疏水性的,容易引起抗体聚集,从而导致如半衰期短、清除快、免疫原性等缺陷。
4. 共轭技术低下导致DAR值不稳定,异质性严重。DAR(0-8)药物-抗体比,代表了有多少个细胞毒素附着在抗体上。第一代ADC的共轭是基于通过赖氨酸和半胱氨酸残基的随机共轭,从而产生DAR不同的高度异质混合物。不一致的DAR会对ADC药物的药动学和药效学(PK/PD)参数和治疗指数产生较大影响。因此,第一代ADC表现出窄治疗窗口,需要进一步改进。
1. 位点特异性共轭技术的产生,带来了同质的理想数量的DAR(2或4)。具有一致的DARs的ADCs显示出较少的脱靶毒性和较好的药代动力学效率。
2. 使用了完全人源化的抗体而不是嵌合抗体,减少免疫原性。此外,抗原结合片段(Fabs)正在被开发,可以取代一些候选ADC中完整的mAbs,因为Fabs在全身循环中更稳定,并且更容易被癌细胞内化。
3. 采用更加强力的细胞毒素,如PBD、tubulysin和具有新机制的免疫调节剂。
4. 新的共轭偶联平台,更多的亲水linker(如PEG化)。亲水linker可以避免对免疫系统的干扰,改善在血液循环中的保留时间,还可以平衡某些细胞毒性有效载荷(如PBD)的高度疏水性
总的来说,三代ADC总体的差别在于其四大技术要素和众多性能指标的不同,ADC 药物演化的总体思路可以总结为:
1. 抗体方面,从鼠源抗体、低修饰程度的抗体演化到全人源抗体、修饰程度高的抗体。
2. 连接子方面,从低稳定性连接子演化到高稳定性水性连接子。
3. 毒素方面,逐渐从低毒性毒素演化到高毒性毒素,并且更多的创新机制毒素不断出现。
4. 偶联技术方面,从第三代 ADC 开始定点偶联技术逐渐成熟,越来越多新型ADC药物开始使用定点偶联技术
在不断更新迭代中,ADC药物的治疗窗口扩充明显,拥有了较低的毒性和较高的抗癌活性,以及较高的稳定性,在脚踏实地的技术进步带动下,离最初的设想越来越近了。
然而,在抗癌ADC的开发和使用方面仍然存在许多挑战,包括药代动力学的复杂性、不可避免的副作用、肿瘤靶向性和有效载荷释放的不足,以及药物耐药性等等,想要精准杀伤的愿望依旧未能完美实现。
新一代ADC药物的机遇与挑战
截至2023年3月,全球ADC药物获批数量已增至16款,其中2019年至今的3年多时间里新增了9款。目前,全球共计约有650余款活跃状态的传统ADC药物,其中近200余款产品处于不同的临床研究阶段。据业内人士预测,ADC更是未来5年内不可多得的、能延续高增长态势的重磅药物,能获得较高的市场溢价,在肿瘤药领域成为PD-1的接棒产品。
6. 不再选择搭载细胞毒素,而是开始发现更多的靶向药物和免疫药物,如ADC+PD1(4月3日默沙东与Seagen宣布,Keytruda、Padcev联合疗法获FDA加速批准)
……
学术界和工业界数十年的努力已经成功开发了各种ADC疗法,使数以万计的癌症患者受益。。作为一个肿瘤药物领域新的风口,ADC药物已经成熟的生物学模型和踏实的技术工艺回报比引得大中小企业纷纷入局。希望在百花齐放的竞争环境里,可以卷出ADC更优秀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