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发助力
正如企业发展离不开对核心员工的多重激励,技术发展也依托于鼓励创新的顶层设计。以创新药研发为例。一款first in class 新药的成功,离不开健全的专利保护体系提供的强有力保护和激励。
试想倘若没有我国高度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叠加审评审批制度改革推动,境内企业是否有足够的动力开展真正的创新性研究、境外研发的新药是否愿意第一时间到中国上市或许都还是未知数。
在顶层设计层面:中国的专利制度自1984年建立至今经过了四次专利法修改。2020年新修订的《专利法》于次年6月1日正式施行,并且首次提出“药品专利期补偿制度”,为新药研发带来重大利好。
由于新药研发周期一般较长,且需要严格的审评审批,药品专利有效期往往存在被缩减的现象,对原创产品来说可能是巨大研发费用无法收回;与此同时,受医保控费等多重因素影响,创新药需要上市多年才有可能实现盈利。
假设药品一上市就面临专利到期挑战及定价挑战,专利赋予权利人的独占权显然就难以覆盖研发成本。企业在投入巨量财力人力后,无法从市场上获得盈利,必将极大地挫伤研发的积极性。
“药品专利期补偿制度”的诞生,不仅使得专利权人获得合理回报,还可激励更多资本用于新药研发,进而让行业朝着正反馈方向有序发展。并且,在当前专利制度国际化环境下,延长专利权期限也有利于吸引海外药企在我国积极申请和运用新靶点、新技术,进而吸引创新产品在中国的申报上市。
除了在国家战略层面,加强知识产权法治保障,国内像海南博鳌、粤港澳大湾区(the Greater Bay Area,GBA)先行先试政策先后落地,比如海南省早在2021年就提出“支持符合条件的创新药专利技术通过发行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融资”;GBA地区正在培育布局医药创新高价值专利,为first in class新药的后续开发提供重要保障。
PCSK9全球专利申请概况
靶向PCSK9的药物包括两大类:一类是阻止PCSK9与LDL-R结合的单克隆抗体、模拟肽(多肽抑制剂)、模拟抗体蛋白药;另一类是抑制PCSK9分子的表达或干扰PCSK9分泌的药物,如小分子干扰RNA、反义寡核苷酸、小分子化合物抑制剂等。
截止到目前,全球共上市了3款PCSK9药物,其中有2款为单克隆抗体药物,1款小干扰RNA药物。从使用方式上,即便加大剂量PCSK9单抗也至少需要保持每月1次的注射频率;而由诺华研发的小干扰RNA药物inclisiran只需每6个月注射1次(一年注射2次),即可长久平稳地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达50%以上。
美国科学家Andrew Fire和Craig Mello也因发现RNA干扰现象在2006年被授予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目前,inclisiran不仅在欧盟、英国、美国、中国香港等国家/地区获批;借助博鳌及GBA地区的“先行先试”,inclisiran已落地先行区多家医疗机构,提前惠及国内1000多位高脂血症患者。
有观点认为,全球首创用于降胆固醇的小干扰RNA药物inclisiran的问世,不仅是“核酸药物”对“单抗药物”的降维打击,也是血脂管理模式的又一次升级。对于血脂异常且需要通过药物终生治疗以预防心血管不良事件的中国患者而言,inclisiran有望简化现有血脂管理模式,减少患者心脑血管事件发生。
也有观点表示,正是中国专利环境的向好,使得inclisiran等众多创新药在国内提前落地,并促使一些境外在研新药将中国纳入全球同步的版图。随着先行区真实世界研究数据陆续公布,或将刺激更多first in class新药去挑战未被满足的治疗需求,并带来现有疾病管理与治疗范式的升级。